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尼安德特人如何打猎?
安德,特人,驯鹿尼安德特人如何打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尼安德特人如何打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争论尼安德特人到底是猎人还是拾荒者,但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木矛解决了关于他们是否狩猎的争论。大多数现有证据表明它们是顶级掠食者,以红鹿、驯鹿、北山羊、野猪、野牛,偶尔还有猛犸象、大象和犀牛为猎物。(但2000年和2010年通过牙齿的同位素分析和他们的粪便(化石粪便)研究显示,他们似乎偶尔以植物作为后备食物。)
尼安德特人被研究者们认为是使用木头,石头和骨头制成的武器以群体方式进行捕猎的。因为他们的肩部狭窄,不适应像克罗码农人那样投掷长矛。 这意味着他们只能使用短程武器来进行围猎,这增加了捕猎的危险性,化石记录显示其遗骨上的钝性创伤受伤并不少见。尼安德特人的遗骨上展现出来的受伤程度很严重,据估计,大约有79%的标本显示有严重创伤的痕迹。因此,理论上认为尼安德特人采用了风险更高,可能不太复杂的狩猎策略。
上图:尼安德特人制作的锋利石器
但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如此认为:
有一位名为理查德·格雷的学者撰文称:这些早期的人类近亲采用精心策划的策略来捕杀冰河时代的野兽 - 有关狩猎遗址的刑侦学分析揭示了尼安德特人的狩猎战术——他们利用地形将猎物引向瓶颈,并进行伏击和杀戮,并显示尼安德特人是有选择地屠杀。
上图:泽登尼克·布里安(Zdenek Burian,1905-1981)绘制的尼安德特人狩猎场景图。他是一位捷克画家和书籍插画家,他的作品对古生物学重建工作的发展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也被认为是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古生物学画家之一。
他们不再被认为是笨重的猎人,对尼安德特人狩猎场的新刑侦学分析显示他们是有效的战术家和选择性猎杀者——这些都曾只被认为是我们智人的特征。
上图:尼安德特人要比智人粗壮得多。拼蛮力智人根本不是尼安德特人的对手,对于力气大的人来说,可能更多倾向于采用力量而不是智力来狩猎。
尼安德特人身形相对较重,并且被认为奔跑速度要慢得多。然而,似乎尼安德特人懂得如何将他们的猎物诱入易于伏击的区域,这些猎物通常是大型食草动物,如驯鹿,马,犀牛和野牛等。
达勒姆大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马克怀特教授表示,尼安德特人似乎会反复使用相同的“狩猎场”。在这些狩猎场发现的动物遗骸表明这些猎人们几乎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了被围猎的动物,然后选择性地屠杀那些最肥壮的个体。
尼安德特人非常擅长在他们的领地范围内找到动物可能处于不利地位的地方,像死胡同、狭道、地表凹陷、悬崖、盲角等处。他们利用动物的飞行行为将它们操纵到这些地方,在那里他们杀死了尽可能多的动物。因为大多数猎物比尼安德特人更大更快(也许更危险),伏击猎物是一种利用惊奇和强迫恐慌消除动物自然拥有的速度和体型优势的因素。
法国的莫罕遗址发现了来自137只野牛个体的4150片骨头化石。尼安德特人反复使用此处的自然地形——一个具有大量植被和沼泽地的“口袋”地带——使野牛限于绝境。在波兰兹沃伦发现的马的遗骸也显示尼安德特人将这些动物从草地洪泛区驱赶到河流和悬崖形成的天然瓶颈地带。
上图:跟动物遗骸混在一起的人类遗骸,可能显示了尼安德特人“食人”的习俗,他们除了捕杀动物,还捕杀同类?
从在德国的萨尔茨吉特(Salzgitter)发现的驯鹿遗骸上仍然可以看出类似的情景,当鹿群迁徙到交配地,也以被类似的方式拦截捕杀。每只死去的动物都为皮毛做了剥皮,但只有最肥肉最好的个体被宰杀,而其余的尸体则被留在原地腐烂(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并不知道如何保存肉,诸如熏制或风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尼安德特人先于我们现代人掌握了复杂的捕猎技术?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驯鹿牙齿化石中的化学成分,得出了这样一个惊人事实。现在驯鹿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最北端的区域,但在几万年前,巨大的驯鹿奔跑在欧洲四方,并成为尼安德特人主要的猎物之一。
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of Aberdeen)和德国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合作,研究了一处位于法国的容扎克(Jonzac)尼安德特人遗址,这是一处石洞,长期以来它都是尼安德特人的狩猎营。遗址由许多层位构成,其中出土了大量燧石石器,还有带着切割痕迹的动物骨骼。
最早的层位可追溯到7万年前,富含成年驯鹿骨骼。阿伯丁大学的研究者K.Britton试图探究这些驯鹿的迁徙行为和其它习性,进而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狩猎行为。她打算从分析驯鹿牙齿的化学成分入手,进行这项研究工作。
驯鹿牙齿主要由钙、磷、氧、锶和其它元素组成,每一种元素都有多个同位素。“锶同位素分析是一种了解人和动物过去生活情况的好方法,”Britton说。“骨骼和牙齿中的锶同位素比例取决于食物和饮水,而它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动物生境的土壤和岩石成分。”
这便意味着,我们通过分析驯鹿牙齿锶同位素的组成,就能了解它们是长年在一小片区域内活动,还是穿梭于不同的地区。研究者们从遗址中取出驯鹿的第三和第四颗臼齿,牙齿的生长和树轮一样有周期性,它能够准确地告诉研究者,驯鹿在生命中的某段时期的生活状况。
他们发现,作为样本的三只驯鹿有同样的锶同位素变化规律,将这些规律进行解读后,研究者们认为驯鹿在牙齿发育的那段时期内,从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地区,之后又返回。在容扎克遗址附近,它们不幸遇到捕猎的尼安德特人,因而成为盘中餐。“可能这几只驯鹿都来自同一个鹿群,甚至可能是一起被捕猎回来的”Britton说。
令人不解的是,这些驯鹿不是当地物种。研究者们推测,它们可能是在每年固定的迁徙途中被捕获的。
那时的尼安德特人可能已经掌握了驯鹿迁徙的规律,在适当的时间守在容扎克的狩猎点附近,等待大群驯鹿经过,定能满载而归。
这种复杂的狩猎方法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渐渐为现代人所用,尼安德特人比我们领先了一大步,确实出乎意料。
上一篇:大年三十这一天,你们在家干什么?今年三十正好立春,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