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年味越来越淡,春节的民俗核心是什么?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
现在,的人,春节年味越来越淡,春节的民俗核心是什么?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谢谢邀请;在过去的年代,春节这个时光,人们过节的内容、方式比较有限,往往人们过节的内容集中聚焦到几个点上,比如看露天电影、民间的歌舞、戏剧、曲艺、木偶、魔术等表演。观看的人是人山人海,甚至是万人空巷。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得多样化起来,随着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节目。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很多人会趁着节假日去走亲访友、旅游观光。
传统的民俗要适应这种变化,培养民俗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才,不断的推陈出新,特别是地方的歌舞、曲艺,以及各种民间的才艺表演等老一代喜欢看的节目,怎样去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产生兴趣,如果喜欢的人多了,民俗文化方面人才也培养上来的,这方面就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中国人过春节是很有意义的,表达的是浓浓的爱国、爱乡、爱亲情的氛围,中国人喜欢讲饮水思源,常常会在节日里感恩养育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成长、进步的长辈,帮助自己战胜学习、工作、生活困难的师长、同事、同学、战友、老乡以及亲朋好友,所以现在还是有浓浓的年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这个年讨论最多的是年味到底淡了还是没淡?,和年轻人怕回家逼婚,相亲,租女友的的问题。
关于年味淡了还是没淡依各人的感受不同而增减。我就认为年味没淡反而更浓了,有些人认为年味淡了的大多是年轻人的感受,因为他们面对婚姻,家庭。工作压力大,.出现的一些心里反应,精神上焦躁不安,造成的。还有就是小时候想的单纯,要求的也简单,长大了心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许多事情实现不了,过年也打不起精神造成的。我怎么感觉年味不但没淡还有增无减呢,是有事实做说服力的,过去过年,盼吃顿好饭,穿件新衣服,放掛鞭炮,给长辈盍个头拜个年问声好,七姑,八大姨走上一走,年过完了。
现在过年不愁吃穿,过去的拜年形势照样继承。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又多了精神生活,有电视,手机看,世界各地的事都了解,还可以到处旅游,国冢发展的这么快,建设也好,连外国人来中国都惊奇感叹!可玩的地方多的是!孩子过年的玩具成堆成筐的。人们忙的不亦乐乎。汽车象蚂蚁,载着一家人走戚访友,有忙不完的事!大家说年味哪里变淡了??是不是一些人的理想目标没达到?心态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的一种心里反应??大家说是不是这么回事??
对于中国的年味还能传承多久,个人认为会永远传承下去!看看哪些几百年前出国下南洋的人们把中国年味丢了吗??他们不是照样在传承下去吗??
祝大家新年快乐!猪年大吉!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乡浓、喜庆、热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记得小时候过春节,好热闹啊!感觉那时候的年味浓浓。我们那时候早早就盼着过年,经常问妈妈,还有几天过年呀!因为新年一到,穿新衣,放鞭炮,还天天吃好吃的。大人们都放下了农活,那时候没有电视,都凑在了大街上,搭起秋千,荡得好的会迎来阵阵喝彩。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天天穿的是新衣,吃的天天像好年,过年也就没什么感觉了。打麻将,喝酒,看电视,玩手机,好像成了现在人的所爱,大街上也就没什么人了,显得冷冷清清,感觉也就没有年味儿了。
可春节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过年回家,是现在千万在外漂泊的游子的一个乡愁,更是全体华人家庭聚会的一个情节,其热闹和隆重程度是任何其他节日所不能比拟的。可怎样把我们的传统习俗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来呢?
拿我们石家庄来说,正定电子烟花节的创办我认为是很不错的,它代替传统烟花,即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烟花,又造不成空气污染。常山战鼓,藁城宫灯、年画,无极剪纸,井陉拉花,这几年也发展起来了。具体到一个村,现在许多村都办起了春节联欢会。我们村到今年已经举办五届了,现在第五届联欢会正在紧张筹备中。下到刚会走,上至九十九,有才艺的都纷纷报名参加。一到演出,整个村子的人都来观看。相声、小品、歌曲、舞蹈等各样节目应有尽有。有的人央视春晚都没看,却跑到这里凑热闹来了,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村晚”,演员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年是什么,过去的传说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万物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复苏鲜花遍地,怎么办呢用鞭炮吓走它,于是就有了过年燃放烟花爆炮的习俗,其实就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说辞。
言归正传,年味虽然淡了,但我们的民俗核心:团圆——团聚——热闹喜庆,和谐的社会主义过年新风尚,一定要继承,发扬下去。
上一篇:你想对你的家人说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