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过年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孩子,小孩过年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辈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长,吉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儿子姥姥给压岁钱,|元,我姑姑给二角,后来.从一元到二元后来最高到五元,我姑姑后来长到二元。孩子长大了就不给了。孩子工作后苐一个月的工资给姥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压岁钱,年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压岁钱”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寡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应该及时纠正的。
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包含着特殊的心意,应回归压岁钱的本质。很多孩子也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做重要目标,没有感恩和感谢意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今年建筑行业那么惨淡,你的工资拿到手高高兴兴回家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