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除夕的典故出自哪个年代?
除夕,竹林,习俗除夕的典故出自哪个年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又到了“夕”下山食人的时候了,人们还是象往年一样逃往竹林。这一年,有一个经过村庄的少年饿昏在路旁。一个好心的老奶奶救醒了他,并让他一起去竹林避“夕”。
由于竹林极冷,大家砍下竹子,烤火聊天。少年问:“在家尚且躲避不了,这竹林没门没锁的,又没有壕沟作为阻隔,夕不是照样可以来竹林食人吗?”众人告诉他: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感觉“夕”不敢进竹林似的,有时还会象是受了惊吓一样跑开。好象这片竹林就是“镇夕法宝”一样。少年不信。
聊着聊着,又见“夕”来了。村民一下子惶恐起来。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从未见过“夕”,见大家这么害怕,就想看看“夕”到底是啥凶煞模样。于是出了竹林。说也奇怪,“夕”并没有扑向他,反而象害怕他似的,掉头就跑了。
于是“夕”去了另一个方向,准备向村民进攻。大家浑身哆嗦,不知所措。这时,碰巧火堆中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可能是某一根竹子正好烧到了竹节上,紧接着又连续有竹子烧到竹节而爆裂的“噼啪”声。“夕”象是受到了巨大的惊吓,转身跑得老远,当晚没有回来,天亮后人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少年很聪明,路上在思忖;他也没做什么呀!怎么全村的人都怕“夕”成那样了,而“夕”见到我却逃开呢?联想到他自己穿的衣服与众不同,是红色的,非常扎眼。而另一个方向的村民也没做什么呀!而且也没有一个人与他一样穿红色的衣服或裤子呀!他想到”夕”开始时并没有害怕,还准备向村民进攻,进攻与逃跑的时间节点,刚好是竹子燃到竹节的时候。于是,他断定了“夕”害怕的原因:“夕”害怕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乎,他想到了震慑“夕”的法宝。
又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村民又准备往村后的竹林逃避。少年为了答谢村民的救命之恩,要将想到的“绝技”教给村民。
他告诉村民:不要往竹林逃避了,只需从竹林砍来竹子,并且门的两侧挂上红色布条。人们开始不相信,但想到上次的神奇经历,至今还大惑不解,心里解读为:这少年恐怕是天庭降神下来救助咱们的吧?于是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他所说的去做了。
这时“夕”又来了,看到村民都在家里,而没有去竹林。心里可高兴了。心想:这次不用担心竹林的什么又是红色又发出巨大“吼声”的“怪物”了。于是大摇大摆地进村了。心想这一次可以安安静静地饱餐一顿了。
这时少年让人们点燃竹子。这一次村民已有所准备,大量的竹子燃烧了起来,竹子爆裂的声音震天山响,此起彼伏,湮没了整个村庄。“夕”象是吓破了胆,掉头一路狂奔。当晚再也没有回来,象是消失了一样。
人们觉得这个办法很凑效。于是,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村民就从竹林砍来竹子燃烧,并在门的两侧挂上红色布条。慢慢地,这一习俗就被传承了下来。
为了比较全面地回答“除夕”的习俗,有必要阐释一下与这个“驱夕”典故相关的习俗:
除夕——因为这一天是“夕”下山祸害人类的日子,更是人们成功驱除恶兽——“夕”的日子,于是人们便将这一天称为“除夕”。
年关——“夕”是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食人,算准了“夕”肆虐的日期,百姓就把这可怕的一夜当作“关口”,于是人们习惯地把这一天叫做“年关”。
年夜饭——由于人们最初对这种“驱夕”的方法,心里还没有谱,将信将疑,既然是“吉凶未卜”,不如好好款待自己,有一种“死了面朝天,没死又过年”的心态,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了一遭。于是大办特办,杀猪宰羊。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吃一餐最丰盛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年夜饭”。
当然,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各地所认定的标志性的具有“年味”的食物也不同。现在北方大多推崇“饺子”;而南方偏好“年糕”。
守岁——这一晚,大家供祭祖先,祈求祖辈神灵保佑,希望能平安地度过这一晚。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大家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人们把这个习俗叫做“守岁”。
光年——那时候,对这种“驱夕”的方法,心里面还是有些打鼓,生怕“夕”又从房间某一处窜出来,于是每个房间都点着灯火。不管是客厅还是卧室,厨房还是卫生间,都灯火通明,通宵不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光年”。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除夕之夜早已不是旧时那样的浓郁的迷信色彩,只是作为旧岁新春的时间交换节点,作为辞旧迎新的意义。人们的心情也不再是那种担惊受怕,而是喜气洋洋,欢乐吉祥的气氛。
不仅过年的意义和过年的心情不一样,记念和庆祝的形式也一步步逐渐演变。烧竹子演变成放鞭炮,更有现在的放烟花;门的两侧挂红布也改成了贴两张红纸,后来人们又在红纸上写上两句甜旧迎新、欢乐祥瑞、憧憬未来的对联,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的“春联”;人们也不再是“龟缩”在家里害怕“夕”了,而是互相“串门”,走亲访友,近几年还时兴旅游了;也不再是“闲聊壮胆”,而是亲朋好友凑在一起,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几十年来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百姓精神食粮的一道大餐。
上面已经讲过,关于“除夕”的传说,许多地方有不同的版本,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习俗。比如:有些地方有贴“桃符”的习俗;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有贴“门神”的习俗,唐朝以前,人们贴的是神话故事中的把守“鬼域”的“郁垒”和“神荼”;唐朝以后,人们普通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武将当作“门神”;还有些地方有“贴窗花”的习俗;还有些地方有“挂灯笼”的习俗………
由于这些习俗没有本文中的民间传说的大家的认可度高,习俗流传的范围也没有本文所叙述的故事广,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接受了这些习俗,在这里就不一一陈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上一篇:2019年你最想为父母做些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