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类能不能造出包裹太阳的戴森球来?
太阳,恒星,人类人类能不能造出包裹太阳的戴森球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能,连他妈去月亮都老火,更别谈去太阳周围挨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什么球的,就是有妄想症的人想出来的。这种妄想出来的东西也有人信?试想一下,做这个球有多大?球的面积有多大?就算1mm米厚,要用多少物质?估计把地球全用完也不够。而且发展到了超级文明还用这种东西来提供能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哈,有意思!
人类要真有这技术了,还不如直接给地球安装个推进器,建好地下生态系统,把地球改造成巨大太空飞船,想在太阳系什么位置就什么位置,怎么调节气候就怎么调节气候。到太阳边上象加油机一样获取太阳能就好了。
给太阳造戴森球,一万个地球都不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的总质量的99.8%。抛开技术不谈你的戴森球个头至少要比太阳大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整个太阳系或许找不到能制造戴森球的材料。
在科幻小说中,最常被描述的戴森巨型结构就是戴森外壳。它经常被错误地用作“戴森方面”的同义词。戴森外壳是一个完整的,强大的外壳。戴森外壳的优点是可以捕捉到百分之百的太阳信号,而其它机器吸收器可能无法捕捉到。
戴森结构也为宇宙生物圈提供了最大的表面区域,让生物最大可能有生存空间,因此戴森结构能为地球生物圈提供丰富的能源需求。自从太阳能技术在近两个世纪前取得突破以来,人类利用光的巨大能量一直是众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主题。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得不建造像戴森曲面这样的大型建筑来满足我们的日常能源需求。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戴森结构的形象在小说中早出现了,从那时起,戴森的形象在科幻小说中出现得越来越多。在虚构的叙述中,戴森球体最常被描述为戴森外壳,但是戴森球面对的重力和技术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忽略。那么这些奇怪的巨型戴森结构,这些戴森球体代表什么呢?有人将戴森外壳想象成一个人造的空心球体,戴森最初确实使用了这种形象描述,但戴森没有看到硬壳里的能量收集器,戴森球中最大的黑科技就是中心里的能量收集器,保证戴森球能够获得丰富的能源。
戴森球体在小说中最常被描述为“戴森之盾”,就是在人物身上均匀坚硬的外壳。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完全改变中心人物的排放,并可以捕捉到恒星百分之百的能量。戴森球更能提供广阔的区域,人类可以居住在上面。在戴森本人的说法中,戴森假设足够复杂的外星文明可能会遵循与人类相似的耗电模式,并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收集器轨道,构建这样一个戴森结构,就可以创造出卡尔达舍夫式的社会。
然而,戴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戴森结构的人。他的灵感来自于1937年出版的科幻小说《人物创造者》,作者是奥拉夫·斯特普尔顿,在他们的研究中似乎研究了类似的戴森球概念。桑德伯格创造的泡泡世界是一个人造概念,由氢燃料作为表面的居住空间外壳组成。这个壳里有气体、人、房子、家具等,创造这种概念的目的便是解决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人类能够居住的最大空间。
如果人类能够制造戴森球,人类生活在戴森球里,那么我们就能驱动自己去寻找外星人,即便会花费无数代人的努力。尽管这样的戴森巨型结构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目前所有建立戴森固定轨道的计划都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技术能力。获取、沟通和维持整个戴森领域所需的技能远远超出了人类当前的业务能力。天文学家乔治·德沃斯基提倡使用可自我复制的机器人来克服这一缺点,有些人提出这样的栖息地应该建在白矮星上或者脉冲星上。
同样,如果取一个天文单位的长度,那么在太阳系中可能没有足够的建筑材料来建造戴森球。安德斯·桑德伯格估计,在整个太阳结构中,有1.82×10的26次方公斤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足够建造一个600公斤每平方米的戴森外壳,另外根据材料的密度,其平均深度约为8到20厘米。在戴森球的内部,只需要11.79x10得24次方公斤的材料,表面密度为42公斤每平方米。但是这样的材料还几乎没有发展出来,不过地球也有高强度的材料,目前生产的最轻的碳纤维光帆材料的密度是3克每平方米,几乎是建造太阳能站所需强度的四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初次创业该如何积累人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