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看完余华的《活着》,你有什么感触?
福贵,家珍,他的看完余华的《活着》,你有什么感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活着》从两条主线,两个层面对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做了全面深刻的剖析,讲述了他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如何在困境中求生。
第一条主线,是大环境,是历史层面。富贵穿越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经历了战争年代,“大跃进”,直到文化大革命。
在战争年代,富贵糊里糊涂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死里逃生幸存下来,遇到解放军,得以返回家乡。在“大跃进”时,砸锅凑铁,大炼钢铁,差点烧了得以栖身的草房子,集体食堂散伙后缺粮,艰难度日。文化大革命时,亲眼目睹队长被无缘无故拉到城里吃了三天拳脚。富贵的战友春生是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打成走资派,不堪忍受折磨,上吊自杀。富贵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学会了如何生活。
这些都是大苦难,是中国历史的烙印,那个年代的许多人饱受着同样悲惨的苦难。余华用貌似冷漠的语调平静地描写了一副动荡不安的历史画卷。这幅历史画卷的基调就是苦难,让人近距离触摸着那个年代,不禁悲从中来。
第二条主线,是小环境,是感情层面。富贵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孤独落寞的晚年只能同一头老牛度过。
一个把父亲活活气死的浪子,回心转意后安生度日。可生活并不让他安生:善良懂事的儿子热心献血而死,幼时失语的女儿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女儿死后三个月,久病卧床的妻子也黯然离去,女婿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了,就连小外甥苦根也吃豆子胀死了。
家人一个个先他而去,揪心的生死离别一次次降落在富贵身上,这些悲剧的发生让人痛苦不堪,每一次灾难都是对富贵生活意志的考验。余华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包含深情而理智地讲述这些人间悲剧,带动着读者也以理智的头脑来阅读来品味,就像富贵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一样平实中富含理性。
读完全书,深切地感受到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恰似一杯苦酒。但苦酒虽苦,细细品味,依然会品到丝丝香甜,诚如他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的经历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在苦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不是因苦难而消减,而是愈发纯净可贵。
如此想来,我不禁要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不敢确定这是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想要的答案,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其独到的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完这本书,想起了朴树的《平凡之路》,就像歌里唱的一样: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
直到看见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活着也许谁也不为,只为爹娘给了我们来世上走一遭的机会,既然有幸投胎为人,酸甜苦辣个中滋味都要尝遍才算不辜负人生吧!
死很容易,一瓶安眠药就能轻而易举离开凡尘俗世,活下去却异常艰难。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在动荡大时代里生存下来的故事。要说想死,福贵比谁都有去死的理由。在他输掉了全部家产田产,亲爹去世的时候,他可以去死。在被抓去当壮丁拉大炮的时候,他可以去死。在孙子被撑死的时候,他可以去死。但是,他没有选择死,而是活下来。
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一一把他们埋葬,最后只剩一头不能言语的老黄牛陪着他一起,从清晨到日暮,从茅屋返田地,日复一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也许他和这牛一样,还能再活上两三年吧。
有人总问,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想想也不为什么,就像福贵一样,亲人子女都离世了,还不是要一个人好好活着,等待死神召唤吗?
有的时候真不能想太多,过好每一天每一分钟比空想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有意义的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80条/2页上一篇:浅水钓鲫鱼铅坠入水时会吓到鱼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