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丕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司马懿能力排最后,但为何是他活到了最后?
司马懿,曹丕,的人曹丕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司马懿能力排最后,但为何是他活到了最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力,才智,家世,人际,远远不如寿命长,活的长久才是王道,所以,人生健康的活着才是最大的财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活到最后就能笑到最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多少贤臣良将陆续病亡,才使司马篡夺了曹魏江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识就是力量
司马懿家里老爸和大哥都位居高官,放到现在那是官二代,家里又不缺钱,毕竟是汗牛充栋的时代,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这点上司马懿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司马懿那时候已经是儒家开始横行的时候了,熟读儒家经典那是谋略家的必修课,司马懿与杨修的那一场争论也是奠定了自己被曹操看上的契机,至于兵书之类的更是没少看,不然怎么能和诸葛亮走几个回合。其实司马懿有个老师叫胡昭,这是个牛人,没有他可能司马懿早就挂了。可惜影视剧中并没有提及他。
懂得审时度势,厚积薄发
曹操征召,司马懿不应召,一方面是有点理想主义情怀,毕竟对于汉室还有一份心思。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看谁举荐的,当曹洪举荐时,司马懿不想和他扯上关系,所以就把自己的腿压断,即使恢复了也装病不起。隐忍到杨修拿针刺脚也面不改色,这隐忍功夫了得。曹操喜欢曹植,把最喜欢的杨修给了曹植,把司马懿给了曹丕,可惜曹植实在不是个当帝王的料,最终在这场斗争中败给了曹丕,按影视剧中来说这和司马懿的辅助不无关系。
曹丕在有司马懿的帮助下,很多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最终力挽狂澜,接了曹操的位子,所以忍子头上一把刀,用的好可以披荆斩棘。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曹植下台了,那他的谋士杨修自然也就是个隐患,不得不除,杨修知道自己活不了太久了,所以当鸡肋事件一出,他也只是感叹自己早就应该死了,只是少了个由头罢了。司马懿在低调方面是做得有点过头了,看上去全部是一心为国,这样的人到哪去找?又不贪色,又不贪财,貌似也不贪权,那只能想着当皇帝了。若不是皇帝讲究平衡之术,不能让宗亲一家独大,又不能让世族独大,两相权衡之下,还是需要制衡的。不然估计司马懿就危险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51年,超长待机的司马懿,终于彻底关机。在人均寿命26岁的当时,他活到了72岁。临终,司马懿留下一个出人意料的遗嘱。
司马懿40岁冷眼旁观44岁的杨修因为耍小聪明丢了性命;41岁熬死了一直想要铲除他的曹操;47岁熬死曹操的儿子曹丕、65岁再熬死曹操的孙子曹叡。
对于在战场上怎么也打不过的强劲对手诸葛亮,司马懿也是一个字,熬。最终在55岁时熬死了比自己还小两岁的诸葛亮。
司马懿几乎熬过了整个三国时代。终于,他把控曹魏大权,成为最大的赢家,笑到了最后。
现在,他准备含笑九泉了。临终时,他交代子孙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
首先,司马懿表示要“不封不树”。就是说自己的坟墓上不需要立墓碑,也不需要种植树木,让人留意不到这是一块墓地。司马懿想要把自己的坟墓隐匿起来。
他做这个决定显然是受曹操和曹丕的影响。曹操当年为了弥补军饷不足。就曾鼓励过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为了防止自己身后受到打扰,他选择不标注墓葬地,甚至还设多个疑冢混淆视听。
其次,司马懿要求在自己入殓时不要陪葬贵重物品。
汉朝时兴厚葬,许多贵族恨不得把生前富贵全部带走,金银珠宝、香车美人,金缕玉衣,等等。这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又直接引发了盗墓贼的猖狂。
《宋书·礼治二》上有记载,曹操和曹丕都曾下令薄葬。连年战乱,国家经济实在无法继续支撑这样的奢靡浪费,且薄葬又可以减少被盗的风险。
最后,司马懿还下令子孙后代不许来祭拜他,这一点实在出乎意料。
毕竟对古代中国人来说,祭拜祖先是一件非常隆重、正式的事情。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认同,养儿子不就是为了死后还有人来给自己烧纸吗?司马懿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奇怪的一个命令呢?
除了不想被世人找到墓葬地,推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年,司马懿就是趁着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给魏明帝曹叡扫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权,从而为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背信弃义篡夺曹魏政权,这使他格外敏感,生怕有人如法炮制、有样学样。因此,他索性下了这道不必来祭拜自己的命令,杜绝此类事件在自己后代身上上演。
交代完这些,司马懿就安心闭上了眼睛。
天下纷扰六十多年,从群雄逐鹿、赤壁鏖兵、三足鼎立,到最后三分归一,司马懿是乱世的终结者。
他隐忍多年,终于为本来只是二流士族的司马家,积累雄厚的政治资本,为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