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义”?
刘备,仁义,荆州如何看待《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仁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觉是作者编的,那个时候的人不会有这样的觉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曹操、孙权,每个人都有很多追随者,都建立了一方霸业,都是英雄,都是对自己的部下和子民有仁义之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慈不带兵。有些东西只是表面的,面善心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刘备时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大白话就是说,(先主刘备)刚强果断、宽容仁厚,能根据每一个人的贤愚好坏来分别对待他们,具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风度,和英雄的胸怀器量。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里塑造的仁义刘备形象,不完全是拔高。
但时至今日,许多人却对刘备的“仁义”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仁义”是虚伪的表面形象,是政治套路。
有书君认为,刘备的“仁义”不能一概视为虚伪,这其中有政治套路,也有真情流露。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主要表现在战败后不忍弃百姓,放徐庶归曹营时的成全与不舍,关羽死后怒发兵伐吴,摔阿斗慰赵云,流泪借荆州与勉强入益州等。
先说说前三个表现。
有书君认为,战败后不忍弃百姓有其真心,刘备出身贫寒,对下层百姓有同情之心,因而不忍舍弃跟随他的百姓是有可能的。
再说,战火连天的时代,百姓愿意冒着刀兵跟在他的身后,也说明他平时治下宽仁,很得人心。
至于放徐庶归曹操,也体现了刘备的成全。当是时,徐庶母亲已明令徐庶不必受曹操挟制,但刘备还是忍痛割爱,成全了徐庶的孝心,让其离去。
要知道,当时刘备手下很缺人才,好不容易来了个谋士,却还是为着体恤人家的心情,放他离开。
从他砍断树木,目送徐庶的举动看出,他是真舍不得人才远去的。
关羽死后,刘备怒而伐吴。许多人认为刘备此举不智。的确,此时刘备大举伐吴,确实不利。
这个事情的利弊我们能看出来,难道刘备就不知道吗?有书君认为,刘备这一不理智的举动,恰恰可以为他的仁义作个注脚——他是有真心的。
但有书君同时也认为,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当然也是少不了政治套路的。摔阿斗、哭借荆州、“勉强”占益州都有假借“仁义”旗帜之嫌。
在赵云面前摔阿斗,岂非仁义太过而近乎伪,哭借荆州已是无赖,“勉强”占益州,但毕竟也是占了,况且早在三顾茅庐时,占益州这个战略就定了的。
所以,有书君认为,刘备的“仁义”体现在与民、与下。在政治大事上,他的“仁义”不过是块面纱。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想以所谓的“仁义”收拢天下人心来成就宏图大业。殊不知因此而失凤雏、短一臂。先不说仁义的真假、有一点是没错的。战乱期胜者为王、谁管你仁不仁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管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起码刘备成功了,不管在哪个时代老好人是成不了帝王的,就像率土之滨里面也是一样的道理,懂得利用权谋和人心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