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为什么将继位书藏在匾额下面,安全吗?
诏书,皇帝,清宫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为什么将继位书藏在匾额下面,安全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不会被偷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雍正皇帝经历了血腥的“九子夺嫡”皇位大战之后,悟出了“要想避免兄弟相残,就不能够有太子这个过渡”的道理,于是首创了秘密立储制度。
秘密建储制度如何运用?
秘密立储制度所谓秘密肯定是皇帝秘密在传位圣旨上写下中意的接班人,然后一式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一份由皇帝本人收好。
等到老皇帝驾崩的时候,众人取出老皇帝的传位诏书和乾清宫的那一份相比对,如果一致则拥立新君登基(秘密立储制度没有出现过两份诏书不一致的情况,在这里不做讨论)。
圣旨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安全吗?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四。
原因一:
大家去过故宫参观过乾清宫的人知道(我没去过),乾清宫足足有20米高,那么正大光明牌匾起码也得有7、8米高,不是这么轻易就能够拿到传位圣旨的。
原因二:
皇帝经常在乾清宫批改奏折、接见大臣,顺治、康熙二帝还以此宫为寝宫,人流量相当大(还没包括太监宫女),想要神不知鬼不觉的靠近正大光明牌匾都是难事,更别提拿走圣旨了。
原因三:
别忘了除了牌匾这里有一份诏书,老皇帝手里还有一份,即使牌匾后的那一份被成功拿走修改再放回去还不为人所知,那么到老皇帝驾崩的时候拿出诏书一看不相同,照样达不到让目标皇子登基的目的。
原因四:
(个人猜测)老皇帝应该不会把诏书放在哪里就再也不管了,应该还是会定期检查的,毕竟涉及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且万一被查出来牌匾之后的诏书有问题,那么接近过牌匾的人都会受到牵连,修改诏书的人肯定也难以幸免。并且此事性质严重,处罚肯定很重,动辄夷灭九族,我想没有人会轻易干这种事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自嫡长子为储制度出现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以后,再加上雍正皇帝经历了兄弟争储,他可能深刻的感受到了兄弟相称这种残酷性,所以他申请了秘密立储的专利。
至于秘密立储的安全性的问题,其实是有两份诏书的,一份诏书,皇帝随身携带在身上,另一份诏书放在乾清宫上方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一旦皇帝驾崩,两份诏书拿出来要比对,必须是一样的才可以,理论上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再严密的制度,也是会有漏洞的。雍正皇帝确立了这个制度后,对后来皇帝的继承者减少了很大麻烦,兄弟相残的情况也减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中期,关于皇储之争已经不像前期时的那样激烈了。清前期由于刚入关,关于继位比较随心所欲的,清初四帝都不是由嫡长子继位,争储之战十分激烈,人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坐上那把至尊宝座。
甚至康熙朝还出现过九子夺嫡这种级别的大混乱,所以清中期开始,由雍正皇帝建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就保障了清中期四帝的正常继位,流血争储的情况也就消停了不少了。
立储谕旨一式两份,都由皇帝亲手书写,伪造度极难,保密度极高
雍正元年,刚刚处理完太后乌雅氏的丧事后,雍正君臣数人汇聚于乾清宫西暖阁,开会谈论关于“立储一事”。“今朕诸子年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
“西暖阁会议”标志着清朝“秘密建储制度”的正式建立,这种以皇帝乾纲独断,不受大臣、贵族等控制的立储制度,自康熙朝成形,到雍正朝完善。“秘密建储制度”由于关系到了“国本、储君”等帝国核心的稳定与否,所以它的成立和保护措施都是容不得一丝疏忽的。
除了立储谕旨由皇帝亲自书写之外,并且一式两份,一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份由皇帝本人亲封,除了本人之外,就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一份谕旨的所在。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清代以来,皇帝的谕旨等都是有代笔大臣所写,皇帝本人最多签个名、盖个章就可以了,但这漏洞极多,最主要的就是伪造的程度比较容易。像康熙驾崩后数天,遗诏才由隆科多拿出来,并当着大臣诸王的面前宣读,但遗诏也非康熙亲笔书写,这也被民间或者朝廷的一些野心家拿来否定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即所谓“雍正十罪第一条:谋父、篡改诏书”。
雍正吸取了这次的经验,于是在继位当年就亲手写了两个谕旨,保证自己是在神智清醒的情况下书写,并提高了伪造难度。所以除非是把刀架在皇帝的脖子上,逼他重写,否则的话遗诏根本没有篡改的可能。
况且乾清宫和皇帝本人、朝廷政事、外国使节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守备深严,更别忘了还有第二份同样的诏书还放在皇帝身边。“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即使改得了乾清宫那一份,皇帝本人那一份怎么改呢?对于连饮食习惯都严防死守的皇宫内苑,外人又如何能知道这份关乎“国本”的谕旨会在哪里放着呢?
“秘密建储制度”比起清朝前期的“贵族推举制度”来看,它少了点血腥味,而比起清后期的“太后懿旨制度”来说,它也是比较优秀的。但这种制度也摆脱不了传位的死结:即极有可能“立嫡以爱而不以能”。
道光皇帝一生少子,仁爱庸弱的皇四子奕詝很明显不适合清中后期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反而是坚毅果敢的恭亲王奕訢更符合皇位的继承人。但道光皇帝本人却更喜欢皇四子奕詝,认为他“仁爱类己”,这才把皇位传给了他,要是恭亲王继位,那清朝还会不会有后面的百年耻辱,还真的很难说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