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样的书法为雅?什么样的书法为俗?标准是什么?
书法,黄庭坚,艺术什么样的书法为雅?什么样的书法为俗?标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什么样的书法为雅?什么样的书法为俗?标准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首先说书法是以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没有固定界线,所谓雅与俗这个概念难以分清,众说纷纭,本人认为:只要尊重传统,遵循中国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加以修饰、美化,赋予汉字的飘逸、灵动之感,能别具一格者的书法为雅,然而固守传统观念,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者为俗,以上之谈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大家纠正,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雅与俗,
书法的雅与俗之论由来已久,可以说自从有文字之初就有了雅俗之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一一文字随着历史的进化,朝代更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演变,进化,由刻(甲骨文)到铸(青铜器)再到写(简牍)一直在变,那么什么是雅?何为俗?也是一直争论不休,从毛公鼎旳庄严端正,到散氏盘的生动活泼,从民间的药简方,到官方铭文,雅是文人吟诵,畅叙幽情,俗为匠人作事,做作认真,以至`文人趋雅,匠人从俗,朝朝代代,一脉相传。
古往今来,文人不做匠字,从习字之初,即求高雅,力避凡俗,突出个性,张扬自我,乃至章草大家王邃常终生不写唐后一笔,清后书生众推北碑,都是为了脱离俗道。
而今,二王回归,但是人们却仍要以各种方式避俗,晚清的杨州八怪,是避俗的经典,佛门圣迹,弘一法师,更是无一俗笔。
为了脱俗,傅青主提出了巜四宁四勿》是对习字之人一种劝导,而且以后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代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做《书缯卷后》,作者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的书法和诗文都非常好,这本书是关于他书法思想、理论和题跋文字的记录和汇编。
在这本书里,黄庭坚撰写了这样一段话:
士大夫处事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从内容上看,这段话是在谈论士大夫为人的雅俗问题。黄庭坚认为一个士大夫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可以的,但是就是不能去流于“俗气”,这其中的缘故就是,俗气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那么,这段话就牵扯出来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的俗?什么是雅?为什么俗不可医呢?
如果我们考察以往对于黄庭坚书法的认知,我们就会非常清楚的看到,在关于黄庭坚书法雅俗问题的探讨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断,即黄庭坚书法的雅俗表现。
我们先来看看黄庭坚书法的形态到底如何。
黄庭坚最为人知名的两件书法作品,一个是《松风阁诗帖》,一个是《砥柱铭》。《砥柱铭》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当年《砥柱铭》拍卖了四亿,一下子为人所熟知。
而这两件书法作品从用笔、结构再到章法的处理上,都显示出一派“不平”之气。
所谓的不平,即不是平正、规矩,而是险劲奇绝的。苏轼和黄庭坚曾经就对方的书法作品进行一番调侃,苏轼说黄庭坚的字是“死蛇挂树”,而黄庭坚则直言不讳地说苏轼书法是“石压蛤蟆”。
黄庭坚的字确实非常劲爽洒脱,从笔画结构的安排上非常大胆,因此苏轼略带调侃性质的论调也不无道理。
而苏轼的书法非常扁平,形态结构从横向上来说有些拓展,所以称之为石压蛤蟆。
后世在评价黄庭坚书法作品的时候认为他的书法“长枪大戟,雄奇傲岸”,这显然是在肯定黄庭坚这种书法风貌,认为他的书法这种雄奇之风是好的书法追求。
但是一些人恰恰走向了这种艺术观点的反面,他们认为黄庭坚这种“不平”、纵横之气,是他俗书的表现,是他早年“俗”的结果。
而到了后期,书法家的书法随着年龄和学习的进步会逐渐摆脱俗,趋向于雅。
如果按照常理度之。似乎一个书法家的书法格调一开始就是从“俗”到“雅”的一个转化,是从高级形态到低级形态的发展。
但是这个理论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就在于,如果我们把“俗”“雅”看作是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一种内在的创作状态,一种气质的表现,那么我们可就离原先“俗”“雅”的定义越来越远了。
从艺术论的角度来说,当代艺术理论不仅仅把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作艺术作品最主要的诞生过程,而且还从作品的诞生后人们的评价、鉴赏作为艺术作品的延伸,他们有机结合,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一个和谐统一。
如果我们没有艺术鉴赏,那么很多艺术珍品背后所蕴含的内容以及深刻涵义就不可能被我们察觉到,甚至有时候鉴赏者要比欣赏这更能体会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本质东西。
当1877年柴可夫斯基创作出《第四交响曲》的时候,第一乐章的峻峭庄严的音调由大管奏出,欣赏者对其的阐述就非常到位,认为“这是厄运,这是那种命运的力量”。
贝多芬作为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中,开头一部分震撼人心的简洁音符,被他自己理解为“命运在敲门”。
但是后来法国浪漫主义的音乐巨匠柏辽兹却对这个开头的寓意做了一个非常形象化、具体化的描述:
这是受了折磨之后暴怒之下的奥赛罗的形象。
奥赛罗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悲剧人物,作为英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之一,奥赛罗的悲剧性是命运和性格两种力量交汇的产物,他揭示了人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命运悲剧,这一点理解生动的诠释了贝多芬作品中命运和反抗命运的张力所在。
因此,作为艺术作品重新深层次解读的艺术鉴赏,本身就要具有一定的创作性质。而对黄庭坚本身作品的艺术评价,显然是发生在作品创作之后,艺术创作的欣赏阶段。
因此“雅”和“俗”并不是一个艺术创作主体所能决定和判断的事情,这需要事后评价主体的判断。
从这一点上来说,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山谷题跋》卷七中自己谈到的“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的俗气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作品“雅俗”上的“俗”。即便是他真的认为这里的“俗”就是俗气的意思,但是他自己的判断有时候并不能当真。
上一篇:为什么骑自行车的时候会不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