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越剧是“糜糜之音”呢?你怎么看?
越剧,靡靡之音,剧种为什么有人说越剧是“糜糜之音”呢?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人说越剧是“糜糜之音”呢?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越剧是糜糜之音是妖婆江青说的!越剧特别是女子越剧各种流派唱腔设计实在太好听!所以成了全国第二大剧种!我们的浙江要好好学习上海越剧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南方戏曲的越剧,自然以柔媚委婉而动人心魄,与北方秦腔之类的地方戏曲风格迥然不同。刚健是美,柔媚也是美,怎么能说是靡靡之音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越剧多歌颂才子佳人,我认为越剧曲调优美,唱腔婉转,服饰华丽,堪称我国地方戏剧的代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不认为越剧是“靡靡之音”,也不知道这种说法来源哪里,可能来自对越剧题材的片面评价,可能是近代发展以来,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转变,外界不了解越剧的发展历程,以为越剧生来便是女子的戏。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崎岖发展的历程中,越剧屡现光辉。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男子越剧、与时俱进的题材、建国以来越剧界的贡献反驳越剧是“靡靡之音”的说法。
一、男子越剧
清咸丰二年(1852年),浙江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后来,落地唱书成为这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逐渐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1906年3月27日,被称为越剧(最初称“小歌班”)的诞生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落地唱书男性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
从1852——1923年7月,历时70年零7月,这是专属男子越剧的历史。1923年7月,第一个女班诞生,才开启了女子越剧的历史。
二、与时俱进的题材
民国是思想过渡的时期,国内掀起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宣传妇女解放、性别平权等新思想,提倡天足、女学、婚姻自主等。越剧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1920年起,小歌班编演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迎。
细听越剧,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靡靡之音”饱含批判旧社会、赞颂女性独立的声音。还要注意一点,最初演新剧目的是男性演员。
1942年,受话剧影响,越剧也进行了改革,称为“新越剧”。抗战期间,越剧编导及演员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越剧与文学、话剧、电影一道为鼓舞、团结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国以来越剧界的几点贡献
1.为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捐献战斗机
朝鲜战争爆发,在越剧演员范瑞娟的提议下,在1950年8月10日——9月中旬,众多越剧演员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杏花村》《梁祝哀史》及传统剧折子戏等。演出后,她们将演出所得的17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志愿军空军部,“越剧号—鲁迅战斗机”由此诞生。
2.深入朝鲜战场慰问演出
1953年4月24日,总政越剧团跨过鸭绿江来到抗美援朝志愿军中。先后在64军、36军、34军慰问演出,又在板门店协助战俘遣返工作。
3.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1953年底,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多次用这部电影招待各国政要和记者,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用实力打破国际舆论对红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怀疑。
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剧唱腔。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扩大了越剧在国内外的影响,捧红了一个剧种。
我想在了解越剧历史的基础下,大概不会发出越剧是“靡靡之音”的声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越剧的发源地是浙江嵊州(当时的嵊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个区域文化的产生而且流传都有其很大的优点:越剧柔美、婉转、考究都有其独到之处,是其它剧种无法比拟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有人说会哭泣的男人是一个完整、真实的男人,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