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的?
武则天,皇后,自己的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这种混乱的局面什么时候结束呢?
首先,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太和改制给中央集权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可能性,如均田制、三长制等。但这些都还不足以撼动豪强世家的统治基础,比如均田制和三长制皆是在中央能控制的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扩展到全国,且因孝文帝改革而受益的部分鲜卑勋贵也迅速门阀化,与中原士族开始倾扎,此时不管南方和北方,阶级矛盾已经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改革而受损的阶层(北镇)开始蠢蠢欲动。其次,在江南,寒庶子弟在当时更多的还是依靠军功上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刘裕,因为刘裕的上台,许多寒庶族地主有了步入政坛的机会,这也为后面的萧道成和陈霸先上台奠定基础,为历史打开一道裂缝。
真正重创门阀政治的,是北方的六镇起义和南方的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本人认为是六镇起义的延续)。此时中原大地上出现一个旷世奇观:一群胡人和一群汉人拿刀追着另一群胡人和汉人狂砍,说好的民族矛盾呢?而侯景之乱更甚,隐抑了300多年的阶级矛盾在南方倾泻而出,奴婢大起义刮遍整个江南,让王、谢、桓、庾、萧十室九死,瞬间让各高门士族失去往日的光辉,最终江南寒人武将陈霸先趁势崛起。而北方的宇文泰和苏绰的一系列改革,则从根本上重新整合了基层,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此一来,整个中国才有了重新回归秦汉(严格来说是西汉)帝国模式的可能性。
隋朝继承了宇文泰的成果,但当年具有革命性的关陇集团(就是当年饿得不要不要,然后在六镇起义砍人的那群屌丝),从屠龙者变成了恶龙。此时科举制更多的还是吸纳士人阶层,尤其是河东集团和关陇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在科举制完善之前,长期把持中国政坛的是关陇贵族集团,科举制一如九品中正制一样,被士族用于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就很好解释,为何杨坚晚年会变得暴戾,又为何选择杨广而非杨勇作为继任者。个人认为,杨坚已经深感豪门势力重新做大(杨坚当年就是因为机缘巧合被关陇和河东集团搬上位的,其本人能力素质有限,唯有优点就是听话)担心杨勇这样的宽厚之君被士族所架空,所以本意寄希望于杨广可以削弱门阀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纵观隋朝短短几十年,这种王权和门阀的博弈一直没停止过,隋末大乱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这种博弈。
唐初统治者依赖河东和关陇势力上位,自然不得不跟地方门阀妥协。但到唐代则发生了变化:政治军事层面上,虽然李唐皇室只算边缘豪门,但这个家族的成员个人能力实在逆天,李渊高超的政治手腕有效地打压了门阀势力,而李世民,其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则是500年少有,如此一来便有效地维护了中央集权。经济层面,隋唐商品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原有高门士族依赖的庄园经济开始瓦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和社会底层失去控制的高门士族在政坛上也显示出颓势;另一方面,尽管被科举制招揽的更多还是高门子弟,但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某些具有极高天赋的寒庶子弟还是能从夹缝中胜出的,并在皇权的辟护下,业已形成一定势力(一如刚才所说,中央集权和门阀政治是冲突的,所以皇权更多倾向于寒庶弟子)。
武则天抓住这种趋势,扶植庶族,发展科举,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士人和寒庶子弟的界限逐渐模糊。武则天依靠这股势力对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进行绞杀(作为保守派反对武氏登基),寒庶弟子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唐末牛党和李党之争,本质也是传统门阀贵族和寒庶阶层间博弈的余波。白马驿之祸是对高门士族的最后清算。时至宋、明、清,国家走上一条相对扁平的轨道:打造一个由寒庶地主(士绅)及小自耕农所组成的碎片化基层,然后通过科举制让他们紧紧围绕中央开展各项活动。这种模式的弊病也很明显,如单一雷同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科技发展和政治上缺乏弹性和创造力,无法适应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处理区域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个性化的问题和矛盾。同时,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也在短期内对该体制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纵观中国历史,心狠手辣的女人太多了,吕后、贾南风等等,都是很厉害的人物,战术上可圈可点,但都不及武则天,原因在于:武则天能从战略层面上看清历史的走向,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成为历史的缔造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武则天(公元624—公元705年),自名武曌(zhao),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公元690年至705年在位15年,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经神龙政变还位于太子李显,十一月二十六病逝于洛阳上阳宫,终年81岁。
两度入宫,最终临朝听政
公元638年深冬,已故荆州都督、应国公武士彟的次女被接进了皇宫,她就是武则天,这一年她十四岁。在宫中,武则天言谈不俗,举止大方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赐给她一个名字叫做武媚。此后,武则天跟随唐太宗整整生活了11年。
唐太宗的言论、行事对她有着很深的影响。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驾崩,唐高宗李治即位。按规定,没有子嗣的的妃嫔,必须循例出家当尼姑,武则天随即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
但没过多久,继位的高宗李治便将武则天重新召进宫中,并封为“昭仪”,再度入宫的武昭仪,深受高宗李治的恩宠。
第一次进宫武则天14岁,现在她已经26岁。尽管她拥有天子的恩宠,但此时的她还不如第一次进宫,只是王皇后身边的一个小侍女。
高宗李治对这个小侍女的格外恩宠,引起了王皇后和肖淑妃的嫉妒,二人常在高宗面前说武则天的种种坏话。武则天知道自己必须把所有的锋芒都深深敛藏,换言之,她必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谦逊、谨慎。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将王皇后取而代之。
公元654年,借着“女婴猝死案”,在与王皇后的斗争中,武则天已经逐渐占据上风,高宗因此产生了要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贬肖淑妃为庶人,十一月,立武则天为皇后。
不久,武则天4岁的儿子李弘也代替原来的太子李忠,登上太子的宝座。 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曾经全力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武则天上位后,便把他们一个个都提拔到重要位置上来。
在废后风波中,武则天唆使许敬宗、李义府等大肆构陷,在短短两年之内,高宗先后贬逐褚遂良,逼迫长孙无忌自杀,罢斥了20多位反对她的官员。从此,朝中大臣,站在武则天一边的越来越多,政权渐渐地落到了她的手中。
上一篇:软件公司如何进行知识分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