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同为“汉初三杰”,为何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大不相同?
刘邦,韩信,太子同为“汉初三杰”,为何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大不相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同为“汉初三杰”,为何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大不相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萧何毕竟是文臣,不掌兵,而且是刘邦起兵前的故交,老乡。对刘家天下威胁不大,又有情分。
张良也是文臣,而且建国后很少问政事,修道养生。也没威胁。
韩信就不同,常年带兵,在军中有基础,军事才能无敌。而且在楚汉相争时对刘邦就多有不服。又功高不赏。所以对刘邦来说,把韩信这种人杀了是最保险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同为汉朝三杰,韩信造反被杀,萧何一度入狱但仍善终,张良明哲保身尽享荣华,三人结局大不相同,俗话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三人结局与三人自身有很大关系,说白了,三人的结局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一、韩信真的造反了
韩信由楚王被贬淮阴侯后,心生不满,日益怨恨,自己竟然和曾经的手下周勃、灌婴等同处列候,这让韩信深感耻辱。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韩信计划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企图聚集起来去袭击皇宫,响应陈豨。
由于谋事不周,计划泄露,皇后吕雉利用萧何的谋划,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将韩信杀死,并诛其三族。
二、萧何懂得与刘邦利益捆绑,让刘邦相信自己
1.萧何派家族支持刘邦打天下。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萧何把自己家族中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使刘邦十分信任自己。
2.萧何献出家产当作刘邦军费。刘邦建立汉朝后,萧何担任丞相,刘邦离开朝廷征讨造反的诸侯时,萧何推辞掉刘邦的封赏,并把自己的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让刘邦消除了戒心,非常高兴。
3.萧何力保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获得了吕后的信任。刘邦宠爱戚夫人,一度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萧何坚决反对,极力劝说刘邦,最终刘盈太子之位保住,吕后对萧何十分感激
4.萧何曾一度入狱,但在吕后的劝说游说下,刘邦释放了萧何,免除其罪,萧何善终。
三、张良看淡名利,懂得明哲保身
1.张良并未有过军权,对皇帝的威胁很小。张良一直体弱多病,并未亲身统帅过军队,没有掌握过实权,他更多是以谋士的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
2.张良看淡名利,封侯之后,张良崇信黄老之学,自请隐退,专心修道养精,对他人威胁不大。
3.张良出计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没有加害他的理由。刘邦一度要改立太子,张良向吕后建议,请来了“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而“商山四皓”是刘邦也没有请到的隐士,见到他们四人辅佐太子,刘邦大吃一惊,认为太子羽翼已全,放弃了改立太子的计划,吕后所以对张良十分敬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信善用兵马,易感情用事死不足惜。萧何忠心有佳,但爱多管事受罪买难免。张良足智多谋,视官场如厕所来去自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要说萧何、张良、韩信的结局大不相同,那就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了,先说说萧何,萧何是刘邦一起打天下时的“钱粮总管”,刘邦负责前方打仗,萧何对他背后的男人,负责粮草的筹集与运送,随着刘邦的实力爆发式增长后,萧何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后来还为刘邦引荐了韩信,刘邦觉得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就跑到自己这边来,很是轻视,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韩信被拜为大将军,攻城拔寨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后韩信被吕雉设计所杀,萧何又扮演了一回恶人,韩信被诛,萧何自感危机来了,于是自己破脏水到自己身上,用一场牢狱之灾躲过了被杀的命运,相对还算幸运。
韩信。怀才不遇时遇到了萧何,被刘邦重视后也投桃报李,为刘邦立下了巨大的战绩,可是韩信的狂傲不羁与优柔寡断终究害了自己。话说刘邦问他韩信能带多少兵,他说多多益善。刘邦问韩信,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笑言:一万足矣!虽然后来改口说是能带一万名将军,但是刘邦心里的梗便卡在了嗓子眼了,再到后来项羽与刘邦对峙中,摇摆不定的表现,跟刘邦要官的情形,刘邦可是一笔都没有忘记,虽然承诺他“三不杀”即天不杀韩信(只要能见天日有光的地方不能杀韩信),君不杀韩信(皇帝不能下令杀韩信,而且男人也不能杀韩信),铁不杀韩信(金属类的什么刀枪剑戟都不能杀韩信)。那又怎么样呢,被聪明的吕雉换个花样就给杀了,他的死很大程度是自己作的。
张良。这位就厉害了,原是韩国的没落贵族,祖上可是当过韩国的丞相,韩国没落后,张良一介书生能有在博浪沙伺机弄死秦王嬴政,可惜功败垂成。刘邦一听张良壮举,便视为知己良朋,后来天下大定,刘邦对异姓王起了怀疑之心,好在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于是就借口求神问道,不要影响朝廷大事为由,远离朝堂,最后得以寿终正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