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人口,清朝,康熙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康熙年间的人口没这么少,按照中国人口史数据,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国的人口总数,已经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余万,增加到了一亿多。而按照
清实录(圣祖卷257),康熙二十一年,人口是1,943.2753 万。虽然数字有些出入,但是人口基数肯定不是1900万。
清政府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两个主要原因,有热爱大清的人士,将主要成就归功于清政府的执政能力,理由是清政府一直维持了一个小政府,国家的运行成本低,皇帝还比较能干,官员的吏治也比较清明,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不全面。
另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当时农业生产的提高,大量高产的新物种被广泛的种植和引入,例如土豆、玉米等,还有农业技术的提高等。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些个农业物种,相当部分在明朝末期时就已经进入中国,中国的这一次农业大发展(唐朝时也有一次),其实在明末期就开始了(但当时战火年年,大明苦啊)。因此明朝也是有机会搞好农业生产的。
可明朝为什么没搞好粮食生产工作?所以人口增加的相当功劳,应该归功给清政府。对这些不同观点的意见,请读者自己评论吧。
另外再补充一点。
到了乾隆时期,已经迎来了人口大爆炸的时期,其实清政府已经有人觉察到,以当时中国的物产,似乎已经不能承受更多的人口了,是不是要搞搞计划生育啊?但当时占据主流的关联,认为人口的增加,就是朝廷的荣光(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的),是圣德所致(呸,不折腾就行),所以中国最早的人口控制想法,就这么流产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士绅一体化解放了大量不入籍的家奴。在贵族不纳税的年代,地主官员的家奴家丁数不胜数,这些都不是人口。没有雍正,乾隆也是数千万人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康熙年间,清朝入关到康熙六十一年也不过就80多年,之前连年战争,死伤人数也是巨大的,加之地方体制机制相对薄弱,统计数据或有不确。乾隆年间,那就不一样了,经过了康雍乾三代的经营,清朝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逐渐成熟的户籍统计体系。综上所述,可以不难看出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的的人口剧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番薯和玉蜀黍!也就是地瓜和玉米!
这两样来自遥远美洲大陆的农作物,为300多年前的中国人解决了吃饱肚子的基本需求。肚子饱了,才有可能繁衍后代,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我们的先人5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用作粮食。后来又引进了小麦,用以果腹。水稻和小麦再加上谷子、高粱成了我们祖先粮食的基本来源。
这些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麦,都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生长条件要好,作物产量不高,尤其在没有化肥的年代,它们的产量只能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遇上歉收,挨饿成为家常便饭。
后来,玉米来了,紧接着,番薯来了,中国人有救了!
玉米番薯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产量高,二是任意种。这两个优点都是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国情一是人口多,二是农田少。玉米番薯的优点恰恰弥补了中国国情中的缺点。玉米番薯耐旱耐贫瘠,山地坡地,红土沙土,南方北方,刀耕火种,都能生长,都能收成。
可以说,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突飞猛进,和玉米番薯的推广种植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以至于,在大饥荒之年,水稻小麦绝收时,番薯玉米就会登场,解决灾民的肚子问题。
人们为了感谢玉米番薯的救命之恩,纷纷将二者奉为神灵,供为神仙,烧香祭拜。福州乌山有一座亭子名为“先薯亭”,就是为了纪念番薯在大灾之年为解救饥民立下的汗马功劳!
这下子大家清楚了吧!中国人口近几百年来的大发展大繁衍大增加,玉米番薯这两个外来农作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是实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原来是人头征税,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后,以土地多少来征税,故而多生孩子既不用交税还能增加劳动力。
二是美洲传入的土豆、玉米、西红柿等大面积种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