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天下初定时为什么刘邦会弃洛阳而西都关中?
关中,刘邦,洛阳天下初定时为什么刘邦会弃洛阳而西都关中?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娄敬的比喻是很形象的,形象的比喻是很有说服力的。所谓的道理一但形象化、形容词化,就会有广泛的冲击力。刘邦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可想而知,作为山(指崤山)东地区的人,他们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刘邦犹疑不决。这时张良说话了。张良说:“雒阳虽有群臣所言的险固,不过地域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薄,且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而关中则“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4]张良的话对刘邦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于是刘邦决定定都关中。
张良不愧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关中是刘邦的政治根据地,是刘邦最得民心的地方,因此,也是刘邦的票仓和骨灰级粉丝最为众多的地方。专制社会不需要票仓,但粉丝,尤其是骨灰级的粉丝在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的。都长安人和方面比洛阳好。在地利上,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函谷关的存在,使得关中更少受到来自中原的威胁,而又更能威胁中原,所谓居高临下,顺势而为。因此,居长安对刘邦来说尤如卡住了天下的喉咙。就山河构成的安全形势来讲,洛阳作为盆地四周有山隘作为第一道防线,便于防守。但一方面,伊洛盆地地域狭小,不足以撑起一个即将诞生的大汉政权。另一方面,由于地处中原腹地,所谓天下之中,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则西、南、北三面高山大川,形势优于伊洛平原,东面又有崤山、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尤其有利于关内,这在秦的争霸发展史中已经显现。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有黄河、渭河等水利,可谓天府之国。军事上,西北部盛产天生的战士,张良所谓“北有胡苑之利”。胡苑,即牧马场,也是远古社会的军工厂。战马是远古社会最好的军事装备,配合彪悍的战士。西北的部队总是最有战斗力的。所谓关东出将,关西出将。掌握这样的资源对以军事作为政治资本那样的社会,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的确,就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向东流,自西向东,顺流而下,符合山水自然的形势。战争,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双方的军事实力,这是速决战的思路,以便充分利用对方或当地的物资。蒙古骑兵也许是如此。但在拉锯战、持久战,在势均力敌的对抗中,粮草物资的后勤供应就显得很重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战役指挥者应当重点考虑的,因此,刘邦给予萧何这个总后勤部主任以最高的评价。在上古时代,大量的战争物质通过河流运输是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顺流而下,不仅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更节省大量时间,兵贵神速,这就为处在河之上游的军事力量提供了天然的机会。反之则费时、费力易受攻击,一旦粮草不济,士气会大受影响。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战,古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游与下游,高原与低地,后勤保障之优劣显而易见。就自然气候而言,中原一带,流行西北风,比如洛阳,一年中西风占13%,与12%的东北风一起构成气候的主要风向。西风、北风是冬季风,在风水学上属刚风,凛冽伤人,相反东南风则相对温和宜人。在这里,风甚至成为可以利用的武器,顺风而下,或顺风点火,在战争开始之初,处在下风头的军事力量已经处于劣势。因此,在上古、中古的军事对抗中,来自西部的军事力量总是处于优势。这或许有些宿命论,有些迷信而脱离了科学的轨道。笔者也承认这不够严谨,但历史就在那儿,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做这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知道,电闪雷鸣对自然界、对植物的生长有效用,这是得到科学证实的,因此,在没有得到科学证实已证伪的时候,我们做这样的推测也许有其道理。无论怎么说,地理环境决定论不是我们认同的,但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否认的。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军事对抗似乎总是来自西北部的占居优势地位。炎帝、黄帝、周、秦、汉,隋、唐等等。炎帝顺河顺风而下占居中原,然后另一股来自西北的力量黄帝打败蚩尢统治中原。西周顺风水而下打败殷商。秦占居周地,强盛时窥视进击中原,弱势时则以大河、崤山、函谷为界,关门自峙,向西发展,东方强国拿他没有办法。西汉虽起步于东部的芒砀之间,但刘邦最后夺得天下,却是以关中为根据地,自西向东打败项羽的。此后,隋以北周的势力打败东部的北齐、南陈,唐起于山西,同样以关中为根据地平定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大唐王朝。只是在五代以后,中国的军事风暴策源地才移向东北部,东北风恰也是中原的主要风向之一,也是刚风。由于华北、华中黄淮一带自然形势以平原为主,便于形成统一的政治势力,而北部、中原统一的政治势力的形成,使得北部能够在能量上远远超过山河阻挠、丘陵密布、交通不便、易于分裂而互不相属的南部。因此,南部自楚以后,很少形成威胁全国的政治军事势力,因而在与北方的对峙中,总是处于劣势。在南北的军事、政治对抗中,南部往往总是被北方统一,如同东部往往被西部统一一样。当然这里有众多的因素,决不限于自然山水气候。
另一方面,就外部形势而言,当时中原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西北、匈奴人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气候,不断骚扰中原,定都关中,把军事指挥所前移,在上古通讯并不发达的时代,是一项很好的决策,所谓“天子守边关”。什么事,只有天子参与才能做好。处在国防的前沿阵地,天子时刻可以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因此,须励精图治。竞争的作用是强大的。狮王虎王们要洒泡尿确定自己的领地,以便防范入侵之敌,文明的人更是如此。北部少数民族的侵扰使得定都西安、北部的王朝更有作为,所谓“多难兴邦”。敌人往往是最好的朋友,竞争对手的存在往往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东汉之与西汉相比少了匈奴这样强劲的对手,因而也少了进取心、上进心和使其更加强大的动力。处在中原腹地、甚至南部的天子则往往会满足于和平的环境,在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中,在舒适的环境中失去斗志,最后丧失迎接挑战的能力。适当的外部刺激是强国的因素之一。因此,汉唐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吸引眼球最多的朝代,中国人被称为汉人、唐人,与匈奴、突厥这样的竞争对手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关中虽如张良所说的 “金城千里”,却并不见得是“天府之国”。关中的自然经济承载不了大量的人口,而其粮草运入则相对困难。在这方面,处天下之中的洛阳则有着“四方如贡道理均”的优势。洛阳自周秦以来,一直是经济繁荣、商业最为发达的地方。洛阳是地处平原的西部(这一点于同处于平原北部的北京有些相似),地方不大,但却自成格局,既便于对东方的控制,获取东方的赋税粮草(周公所谓洛阳天下之中心,四方入贡道理均),又山水拱戴,自成体系,便于防御,因此,历史上,建都关中的王朝往往要在洛阳建立宫殿,设立中央机构作为陪都,或干脆实行两京制。掐住洛阳,就掐住了地处关中王朝的经济命脉,因此,唐玄宗李隆基才迫不及待地要求高仙芝、哥舒翰等出潼关去收复中原。失去洛阳,关中一带会失去供应的脐带而缺乏营养、而失血饿死。关中一带要依仗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而三门峡天险,函谷关天险则往往阻碍了粮食供应,因此,隋唐时期,因漕运不济而几乎导致兵变的事情困扰着王朝,反映了关中地对中原地区的依赖。漕运的困难成为以后的王朝放弃西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