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练习书法是否需要严格遵守法度?
书法,法度,自由练习书法是否需要严格遵守法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练习书法是否需要严格遵守法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乎法为上!必须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的法度是什么?它是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气韵、意境的书法准则。在遵守法度的基础上再自由发挥,这种练习方法正确。清代书家王铎十分重视传统书法的学习,学王羲之书法得其精神。但后来融合颜真卿、米芾、钟繇名家风格,形成了跌宕出奇,大气磅礴的雄浑气势。他学王義之,但风格又别于王義之的阴柔美,王铎风格是阳刚美。他走的是先继承传统书法,融会贯通,然后自出新意这一路。
宋代书家米芾也是严格遵守法度,走的集古字这一路再创新。
他学过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王羲之等晋魏名家法帖。也学过隶书、篆书,他的行书成就最高,沉着痛快,八面出锋。苏轼评价他的作品像风樯阵马。
我们临帖自由临摹的时候要和准确临摹相结合。才能学到字帖精华,创作的吋候在严格遵守法度的基础上再自由发挥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愈距"的境界。
具体的学书之路该怎样走?我们来看看清代书学家倪后瞻是怎样说的:"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所谓初段,必取古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定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曰不能合辙者,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晋、魏、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摹之时,则诸家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长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工夫到此,倏忽又五七年矣。盖终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极熟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矣。到此又是五七年或十余年,终段工夫止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我每写一首诗,都严格遵守法度。没规矩,何成方圆?我醉了写,也绝不写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既然练习书法(注:原则上讲,书法是学的而不是练习的。因为书法不仅仅是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就必须严格遵守书法的法度,只有严格遵守书法的法度,练出来的才真正是书法,反之,就是俗不可耐的“字”而不能称之为高雅可品、艺术观赏性强的书法。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而是要讲究笔法和字法的。如果是书法作品,除了讲究笔法和字法之外,还讲究章法和墨法的合理布局和科学处理。所以说,练习(学习)书法必须要严格遵守汉字的书写法度。
书法的法度从何而来呢?书法的法度是从古人的名碑名帖中来。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历史流传下来名碑名帖,都是法度谨严的经典之作,每碑每帖都是今人学习书法的范本。练习(学习)书法,首先要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法学好学出名堂。
那么,我们怎么继承传统,怎么师法古人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摹古人的名碑名帖。练习(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临摹古人的碑帖是学书之人的最佳选择。
练习(学习)书法,只有继承传统,只有师法古人,才能走远……
以上为就是我的观点,经验之谈,仅供题主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我是中州耕牛堂主,谢谢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23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在这本看似普普通通的小说集中,写着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人应该不会对这段话感到陌生,这段话正是出自一本叫做《呐喊》的小说集中,而他的作者正是鼎鼎大名的鲁迅先生。
鲁迅在这里借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将当时沉闷的社会比作铁屋子,而作为一个“呐喊者”,鲁迅正是在这样的叫嚷声中先惊起几个人,然后带来“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上一篇:孩子经常犯食根子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