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个人会不会没有任何烦恼?
烦恼,自己的,的人一个人会不会没有任何烦恼?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你有什么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悟空先生:不会的。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烦脑,因为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烦脑是人的意识通过大脑加工后,而做出的一种反昳形式。对于人来讲烦脑只有大小不同,不是有无存在与否的问题。只要人还活着,烦脑就会存在。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烦脑,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烦脑。上班族有上班族的烦脑,在家生儿育女一族,也有他们自己的烦脑。领导岗位上的领导,有领导者个人的烦脑。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烦脑,农村人有农村人的烦脑。总之一句活,在人类社会中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他们各人都有自己的烦脑。这些烦脑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得轻重,大小不同而己。
例如老年人和小学生的烦脑,上年纪的老年人,尤其是身体差的一些老年人,有病怎么办,得了大病又怎么办等,都是他们烦脑的内容;小学生虽然衣食忧,作业多玩的时间少,也使一些小学生感到很烦脑。
年轻上班族与沒上班族的烦脑各有不同,上班族工作忙,压力大,有时工作中遇到困难不了好解决等,各种问题成了他们的烦脑。没上班一族,奔波找工作,有时找不到,找到的不适合自己等也是他们的烦脑。
家庭中生儿育女一族烦脑更多,孩子哭了,病了等都会使他们烦脑。更有甚者由烦脑变成了精神上的某种疾病,或者导致死亡。
领导干部的烦脑更多,从表面上看,领导干部很神气,整天管别人,其不知他们的烦脑,不比常人少,而且会更多,有来自上级,有的来自同级,有的来自下级等等。
城里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汽车尾气,躁音也成了他们的烦脑中的一部分。农村人日出而坐,日落而息的寂寞,也成了一些人的烦脑。总之,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烦脑,不可能没有烦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烦恼,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人不能生活在真空里,与世间隔绝。但是:一定要正确地去面对,端正自己的心态;顺其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将生命的聚焦点执着在身心上面,
就必然会伴随着各种烦恼恐惧与痛苦;
倘若能够放下身心的我执情执和法执,
即可去烦恼破无明当下证得无上正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人的无明,无明即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由于不明就理而令种种不如理作意的思维生起,从而生起种种苦恼,这种种苦恼统称为烦恼。
当年我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证悟四圣谛法,即苦集灭道四圣谛。这四圣谛中的苦谛即深刻的阐述了人生的种种烦恼。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之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之苦(有言放不下)。所为五蕴炽盛即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行法恰似将凡夫众生架在炽盛的火焰上烧烤一样,令众生欲罢不能,了不得脱。所有的烦恼都离不开以上八种苦的范围。大乘论藏又将烦恼为为二十种即:小随烦恼十种,忿恨恼害嫉,诳诌骄覆悭;中随烦恼二种,无惭丶愧;大随烦恼八种不信,懈怠,放逸,昏沉,失念,散乱,掉举,不正知。又有的分为三种:无明烦恼,尘刹烦恼,见思烦恼。这里简单阐述一下见思烦恼,即见惑丶思惑。见惑即五种见解上的错误:我见,见禁取见,见取见,邪见,边见。思惑即众生本能的五种反应,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象一条条绳索将众生束缚起来,不得解脱。故佛为众生指出了解脱之道,即四谛之法。上面说了苦谛,下面间单阐述一下集灭道三谛。集谛即阐述苦之因。佛家有十二因缘之法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通过顺逆观十二因缘知苦之因。称流转门。又有还灭门即属灭谛,即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老死灭。知苦集灭之理,苦仍不能灭,故佛又为我们开示了灭的方法,即灭苦的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行,正念,正定。以此八支圣道修行,证得圣道圣果直至最终成就无余涅槃之法,令诸烦恼一并消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被各种烦恼所困绕,如何从当下的烦恼中挣脱出来却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人们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心量,有慈悲心,去除私欲。积极乐观,多观阳光的一面,不要钻牛角,与人为善,广結善缘。集聚正能量,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思维,正确的看待身边发生的事,虽不能烦恼彻底消除,却也能烦恼大大减轻或减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烦恼占去人生的70%甚至还要多,就算你是神仙皇帝也摆脱不了烦恼的困扰,只是烦恼的原因不一样而已。只有到了另一个世界人也许没烦恼也不一定...
上一篇:4个月的宝宝眼睛突然睁大,身体颤抖了下,立刻暴哭,是什么情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