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考名著阅读复习方法有哪些?
名著,文学作品,作品中考名著阅读复习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托马斯福斯特《文学课:如何阅读伟大作品》这本书,虽然定为青少年文学,但它不仅适合青少年,也适合喜爱阅读的成人。书中的语言描述通俗易懂,提到的有些书我们可能没看过,但如何去阅读、鉴赏却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通用的。我们都知道读名著的好处,大人是孩子的榜样,从现在开始,先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按照书中的指导去阅读吧,假以时日,在看到某本著作时,你也可以脱口而出告诉孩子这本书取材于哪里,有什么象征意义,还会怕孩子不看名著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好是带着问题去看,然后就是多看几遍。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那个新闻吗?贫困县中学和重点中学同步上课,200多所学校里,有的学校曾经只考上个位数的一本,在三年中跟随著名高中——成都七中——直播上课的情况下,自2016年以来,有7.2万名学生上了直播课,其中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这个数据十分惊人,教学质量的增高,造成了学生考学的巨大的变化。记者说,“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我们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需要给孩子和想要读名著的人打上这样一束光。在2017年高考的《考试说明》的语文科目中,中外经典名著被纳为考生必答内容,不会看名著已经影响到了高考成绩。可有的学生就不爱看名著怎么办?有些同学看名著觉得没意思,看不懂。那是因为他没有找对方法,因为我们平时即使看到有趣的小说,在看到有大段的环境描写时,基本都会把那一段略过,直接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殊不知这些环境描写作者之所以要写出来,都是有自己的深意的。可以说,他并不是不爱看名著,而是不懂得如何去欣赏名著。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想要理解伟大的文学作品,进而爱上阅读,那么,这位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作家,托马斯福斯特写的《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一书,就详细介绍了阅读伟大文学作品的方法。书中不仅专门找出了了一些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有关旅行、用餐场景、神话、四季、地理环境、疾病等描写的代表意义,还穿插着告诉读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脱胎于其他的文学作品。比如《圣经》和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和物品,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并且作为读者,应该怎样分辨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如何练习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
作者开篇先用一名16岁孩子在1968年夏天的经历作为开始,这个男孩要去帮妈妈买面包,他有着普通的名字,普通的相貌,普通的家庭和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当他在去买面包的路上,遇到了梦中女孩和另一位他讨厌的有钱人家的男孩一起笑的特别开心的场景。他心里不爽是真的,却也做了个决定,他要隐瞒年龄去参加海军,即使去越南他也不愿意再呆在这个小镇上。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探险故事,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一次探险!
探险必备的5个要素,这个故事里都有。
1、 探险者(男孩)
2、 要去的地方(面包店)
3、 要去的公开的理由(帮妈妈买面包)
4、 途中的艰难险阻(遇到了梦中女孩和有钱男孩在一起开心的玩)
5、 要去的真正理由(参加海军就是想离开小镇,探险的真正理由,永远是认识自我)
看吧,这就是一次标准的探险。有很多故事都是按照探险的故事套路来的,比如《指环王》、《星球大战》等。
还比如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吃饭元素,作者托马斯福斯特认为,用餐这个仪式非常重要,而且也代表了许多隐藏的含义,通常来说愿意和别人一起吃饭就是说明,我喜欢你,我们是一个战壕的,如果这顿饭没有吃成,则代表了某种厄运或者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我们常见的吸血鬼故事也有特别的含义,除了常见的真正的吸血鬼故事都和年轻冒昧的女性有关外,还有引申的象征意义,比如自私、利用、陈旧的观念等。
对于鉴赏一些欧美文学的诗,作者认为最常用的十四行诗则是形式非常重要,关于诗的意向的选择、语言的音乐性、思想内容、双关语等的吸引方法,虽然我们接触的外国诗比较少,但对于中国的古诗词欣赏也有相同的启发。
为了进一步说明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作者提出文学模式的识别,部分原因在于天赋,但更多的无外乎练习。所谓模式,就是反复出现的一些现象。并说出了全书都在反复强调的,“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故事时时都在发生,我们读到或看到的永远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句“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来形容文学作品,最合适不过。书中列举了许多书和书有联系的例子。而我们如果阅读量够大,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找一找,并问问自己“是不是在哪儿见过他?” 得知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我们知道原来这本书的创作基础是来自哪本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这样处理所代表的更深远的意义。
作者还举例了文学中最常引用的作品,来自无处不在的莎士比亚。比如就算对文学不怎么感冒的人,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400年以来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基于两个剧作被改编的作品有电影、小说、戏剧等等,情节结局或许被改动,但基调在那里,别人一看就知道。莎士比亚有着最多的妙语佳句,比如最著名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吧。引用莎士比亚不仅让人显得比较聪明,还因为他被众人熟知,他的故事精彩纷呈,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即使引用了大家都知道,不要用脚注来说明。这么伟大的人,不引用他的作品,引用谁的呢?
同样的《圣经》、希腊神话也是作家们爱引用的一本书,里面的人物、动物和物品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或者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就藏着希腊神话的痕迹,其中守护魔法石密室门口的动物,一个长着三个脑袋的狗,那个就是希腊神话中把守冥府之门的三头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