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能造数码单反相机的国家比能造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还要少,是真的吗?
相机,镜头,佳能有人说能造数码单反相机的国家比能造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还要少,是真的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单反相机市场明明很大,要不当年我们为什么50多个牌子都去造相机,牌子数世界第一, 连兵器工业部的几个厂都来分一杯,四川华蓥五厂金光,明光,永光,华光,兴光造过珠江,明佳,华西,,河南云光造过华夏等单反,现在又有中一,永诺,老蛙等一大批企业造镜头,这些镜头大都是偏门焦段,手动对焦,市场比数码单反狭窄得多。
有人猜测我们的工业实力,af系统,传感器,镜头应该都造得出来,但从来没有见过商业化产品,反而是凤凰,海鸥,永诺公开承认落后几十年,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国内相机厂商,他们说造不出来那就是造不出来。
还有说因为造出来成本高所以不造,这本身就说明技术不行,我们成本本来应该比日本低的。 基础科技差的太远,没有过关的工艺,给你图纸也造不出来 。
潜艇,无人机,神舟飞船先后用日本宾得,佳能,尼康
九十年代初买不起自动对焦的尼康,佳能,美能达,宾得等单反,只能退而求其次省吃减俭用买了一台手动对焦的理光XR-P单反,有三种程序曝光模式、光圈先决半自动曝光模式、快门先决半自动曝光模式,全手动曝光模式、可拍电视与电脑屏幕,最高快门速度为1/2000秒,当时与搞相机研究的工程师打赌,我说你们20年后也造不出与理光XR-P水平相当的相机,至今已过20年,预言变成现实,看一看凤凰DN66的工艺(可能是2005年),再看看1982年生产的尼康FM2,其它不说,仅从外观的做功精细程度,凤凰DN66无法与FM2相比。
我们现在单反相机工业是个什么水平?至今为止,从技术先进性上,海鸥凤凰只能实现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相当于曰本70年代中期的水平;机身质量,比不上德国,日本50-60年代质量水平,总体落后40-50年。
即使在50年代,我们相机水平和曰本差距就很远,不要以讹传讹认为当时我们和曰本差距不大!即使某些人所谓的当时我们镜头好,也就是仿制苏联和德国的50mm标准镜头等为数有限的几种中心分辨率较高,但边缘低,镀膜差,色彩还原差,逆光差,镜头种类款式少得可怜,整体水平偏低。以当年举全国之力造的东风,红旗20相机为例,东风是仿哈苏500C,前几台直接用的就是德国蔡司镜头,当时为了所谓赶超哈苏的康盘中心快门五百分之一秒,要实现1千分之一秒,投机取巧利用中心快门特性,只能在镜头小光圈下实现,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而且很容易坏。红旗20完全仿莱卡M3,机身指标一样,和徕卡一样有35,50,90毫米三只镜头。东风红旗20相机,勉强出来了,不但造价惊人,而且不少指标达不到原型机标准,比如镜头分辨力,快门,取景对焦系统寿命和准确性,机械故障很高,以至大部分机器无法正常使用!可参见上照厂厂长孙晶璋回忆录。可以说东风和红旗20就只是哈苏和莱卡不成功的仿制品。
而50年代曰本相机工业就摆脱了仿制开始了对得国相机的超越!请查1957年的尼康SP,有28-135毫米6种镜头适配取景框线,金属钢片快门,快速卷片马达,整体技术先进程度超过了莱卡M3,镜头群款式规模更是莱卡无法相比的,比如50mmF1.1。红旗20当年才生产了300台,生产年代1973-1979,尼康SP生产年代1957,比红旗20早了15-20年,是仅尼康一个公司的行为,生产了2万台,无论从技术先进性,工艺水平,可靠性耐用性,镜头质量款式规模,举国之力的红旗20完全无法和早20年的尼康SP相比,可以说当年我们和日本相机差距至少20年。
数码单反是集光,机,电一体的尖端精密仪器,某种意义比神7,比航母难度还要大,其难度决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能造数码单反的国家比能造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还要少!它对电子,机械,材料,光学,加工等技术要求很高,而且发展很快,很多技术至今只有曰本掌握(如自动对焦)造这种反复使用的精密仪器恰是我们的弱项,就象我们能造一次性的火箭,导弹,飞船,却一直搞不好发动机一样!
事实上,目前能够完全靠自己力量,造出数码单反三大部件:优质镜头群,自动对焦机身,感光元件(CCd,CMOS)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曰本!德国莱卡可造镜头,造不出自动对焦机身和感光元件;柯达,三星,以色列例图,丹麦飞思,造不出镜头和自动对焦机身,可造感光元件;瑞典哈苏,现在只能出牌子,机身和镜头由富士造,CCD由索尼和欧美厂家造。
别的不说,当你按下一次快门,单反就将完成以下一系列动作,(以自动对焦胶片单反为例,设定为程序自动曝光模式,连拍,连续自动对焦模式)
1.镜头光圈从最大收缩到预定光圈,这个预定光圈是根据测光情况,主体距离远近,主体运动情况等并参考相机内储存的大量摄影师的实际拍摄数据,由相机智能程序自动选定的
2.根据检测模块反馈,相机驱动镜头自动对焦,自动对焦要考虑主体距离远近,主体运动情况连续进行,反光镜上翻后检测模块失效,相机还将根据检测模块失效前最后记录的主体运动加速度等情况进行三维焦点预测,在快门打开前将继续驱动镜头到预测的位置上.
3.反光镜上翻,切断取景光路,
4.快门打开,按照相机智能程序自动选定的快门时间曝光,这个快门时间和光圈一样,是根据测光情况,主体距离远近,主体运动情况等并参考相机内储存的大量摄影师的实际拍摄数据,由相机智能程序自动选定的.
5.快门关闭,
6.反光镜回落复位,恢复取景光路,
7.镜头光圈重新开到最大,保证取景亮度, 这个过程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会导致故障!以佳能eos1DX每秒连拍12-14张为例(1DX是数码单反,上述过程中还要加入数据处理,对焦系统和测光系统互相反馈信息等过程),快门寿命40万次,就是说上述一组动作要在每秒12-14次下连续保证精度无故障运行最少40万回!
单就一个快门,要能实现1/8000秒的精度和耐用性就很难,八十年代我国国家标准快门寿命为三千次,自拍机构更是150次就合格,而当时尼康 F3为十五万次,现在D4有40万次,后来凤凰引进曰本精工技术,快门寿命才达到了几万次.海鸥,凤凰八十年代引进美能达和雅西卡最低档的单反X-300和FX-3后,苦苦挣扎二十余年,至今仍不能在技术上前进半步,现在水平还停留在人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上,自动对焦等不能实现,工艺粗糙,快门,反光镜,光圈,对焦等动作故障率明显偏高,这是材料,设计,加工,装配落后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再谈谈看似最简单的机身工艺,佳能2000年的EOS1V就采用了一种叫喷射铸造镁合金技术,可以将镁合金加工成曲面流线型,这项技术估计国内也没掌握。
数码单反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了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我觉得除非引进生产线,单凭自己,即使举全国之力,也很难造出来,造出来也难以保证质量!典型例子就是当年举全国之力造出东风,红旗相机,结果勉强出来了,但不少指标达不到原型机标准,故障很高,以至大部分机器无法正常使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