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俗语“宁借娶别借嫁,宁借死别借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
农村,俗语,都是农村俗语“宁借娶别借嫁,宁借死别借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宁借娶不借嫁”的意思就是,一般农村人如果是男性娶老婆,自己的家比较小又寒酸,见不得台面的话,这时候较为富裕和体面的邻居一般都会愿意把房子暂时借给要娶老婆的,让他结婚的时候也可以风光一点。然而如果是要嫁女儿的话,邻居就不一太愿意借房子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对待,那就说说农村百姓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甚至有些人还会歪曲女性的形象,觉得如果让女性在自己家里嫁出去,会给家里带来不好的影响。
“宁借死不借生”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家里死了人,然后家里也是比较小和寒酸,那么条件好一点的邻居一般也会愿意把自己的房子暂时借给他来摆放灵堂之类的,据说这样死人会很感谢提供房子的一家人,然后就会保佑他事事顺利。如果有人家里要生孩子,可是家里环境不好,邻居一般是不愿意借出房子的,他们觉得在自己的房子里生别人的孩子,孩子会把自己家的一些好运气都吸走,自己家里人就会容易倒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活在农村的朋友们应该记得,以前在农村谁家办喜事,比如结婚酒,满月洒,新房落成酒,寿酒等都是全村人会去吃酒席,再加上自家的亲戚朋友,一场酒席下来有好几百人吃酒席。过去农村人一般家里没有那么多的碗筷勺子等吃饭的用具,还有桌椅板凳也是没有这么多。所以谁家办酒席都是在村里附近邻居家里借碗筷和桌椅板凳。
在我老家,每逢摆酒席都会专门安排2-3个人来借这些东西,在借时都要在桌椅板凳上写上主人家的名字,待还时只要一看名字就知道是谁家的了,如果不写上名字,就很难分辨出来了。以前农村的碗上都刻有名字,这样碗就不需要写名字了,筷子的话就没法写名字,就是按多少饭碗就还多少双了。那为什么有“宁借娶别借嫁,宁借死别借生”的说法呢?
我们先看上半句:“宁借娶别错嫁”。古代的时候农村的人经济普遍很困难,想要娶个老婆回家,那也得有一个像样点的房子。但是呢如果是男方向邻居借房子来娶老婆,那样子可以说是十分的体面了,而且邻居还可以沾沾光。但是如果是嫁女儿的来借房子,不管借多久,邻居都是不愿意借的。可能是因为当时觉得如果借给嫁出去的人,那么意味着自己的钱只进不出,很不吉利。况且古代的时候,女子的地位很低,所以很多人都会看不起女人。
再来看下半句:“宁借死别借生”。很久以前,如果村里面有老人去世了,那么尸体要停放在家里好几天才能下葬。但是家里还要办理丧事,人很多,棺材无处安放。那么这个时候邻居都愿意把棺材放在自己的家里,让去世的人有一个安身之所。
但是呢那些要是生孩子的人,邻居是不愿意借的。因为生孩子的时候,孕妇会流很多的血。流血是一种很不吉利的事情,这意味着血光之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孕妇在自己家中生孩子。不知道你们那里是不是也是跟我们这是一样的说法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宁借娶别借嫁,宁借死别借生”这个俗语真的蛮有意思的,其实农村人都是知道的。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体现了农民的智慧。有啥智慧呢,请听下面分解。
1、首先 宁借娶别借嫁 前半句“宁借娶”
过去在农村,添加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事。一是添加人口是喜事;二来添加人口会多分田,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多分一亩地多么重要啊。所以宁借娶,就是娶妻的时候,周边四邻会把所有你需要的东西借给你。那时候农民还没有流行包桌,四条板凳一个大桌就能坐个10来个人了;还有各家的生火做饭的工具等等。更有甚者,借钱借物都是可以的。这体现农民智慧,其一:你加了人,分了田地,所以你们肯定能还的起。
2、其次宁借娶别借嫁 后半句“别借嫁”
在原来的农村,人都比较穷。所以人多是个优势 ,土地多,干活挣工分的人多,所以也就是有饭吃,不受穷。而嫁人,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人干活,所以往往来讲,嫁女儿的家里都不痛快。这时候借东西,一来怕还不起了,二来怕人家心情不好给弄坏了。你说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农民的智慧呢?
3、最后 宁借死别借生的前半句“宁借死”
在过去的农民,农民相对都比较迷信。但有个好处,就是非常尊敬过世的人,认为帮助过世人家的人是一种积阴德。所以对于有过世人家的要求,一般都会满足。这不但是做了好事,更是自己家积了阴德。这在北方农民是一种传统,很多地区包括我们村里都还保持着,有人过世,全家人都会主动过去帮忙的。
4、宁借死中的“别借生”
这也是广大农民的智慧啊,你家生了孩子,花销用度又大了,借给你,未必能还的起。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有可能我就吃不饱饭了。另外,据我们村里还有一种说法是,那时候都是“接生婆”接生的,安全系数不够,总是出意外,所以谁也不敢借啊。
总结:
综上所述:这其实真的是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智慧。当然,这是有时代局限的,毕竟在哪种缺吃少穿的年代,没有点“智慧”,日子是真的是不好过的。当然,现在就非常少有这种情况了。不管是嫁还是娶,该借肯定还是会借的,这才是当代农民的朴实精神吧。
点击上方关注【三农时节】;做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专注三农领域。有关三农问题,欢迎找我!欢迎关注,我将用尽洪荒之力,为您解疑答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