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嘉靖,大明,王朝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改稻为桑政策无法顺利开展下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稻子吃什么,稻子少了粮食又必涨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刚愎自用、练道修玄二十载,以一己之私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全剧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讲的是改稻为桑所引出来的清流与严党的对决;后半部分讲的是海瑞六必居题词及上疏所引发的嘉靖与海瑞的冲突。
“改稻为桑”虽然是个虚构的历史事件,但却是有历史依据的,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堂与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从经济角度上分析,“改稻为桑”这个计划确实很高明,与洋商进行贸易,获得外汇,能够提高明朝政府的财政盈余,还能使原本种稻的农民改为种桑后,增加收入。嘉靖很高兴,同意了这个建议,还特地强调,不许增加田税,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为什么现代农民没有政府引导也能自发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在剧里朝廷强制的作用下,稻农也拒绝改稻为桑呢?首先是生产力水平低。明朝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以前都是交物上税,稻农交米,桑农交丝,平常年份交完税还有结余口粮够农民过活,如遇丰年还能余下更多拿去买卖。其次是商品率低。当朝廷强行要农民把稻田大面积改成桑田,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交完税没了口粮,而且市面上突然多了那么多桑农就会出现丝多粮少的局面,生丝价格暴跌,生丝换不成口粮也不能吃,农民会面临生存危机。第三是小农经济特征。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国,百姓们思想保守拒绝改变,害怕冒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明王朝1566的第一集就是内阁算账,国库入不敷出。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以及他手下的那帮人肯定要想法子弥补亏空,这是改稻为桑的大背景。
因此,从出发点来说,改稻为桑没有问题,嘉靖作为最高领导也同意了这个方案。而随着沈一石自杀,杨金水装疯,郑泌昌何茂才砍头,高翰文罢黜,改稻为桑政策彻底流产,最后国库还是靠着鄢懋卿巡盐的二百万两银子才勉强撑过去的。
而改稻为桑失败的原因至少包含了官员百姓矛盾、党争以及严党官员不力。
先说官员百姓矛盾,这点其实张居正和海瑞在剧中反复提到过了:官府藩王的土地不纳税,税负全压在平民身上,百姓不堪重负只能把土地卖给官府藩王,造成土地兼并。这会造成两个问题:第一,朝廷的税收会越来越少;第二,百姓的资产也越来越少,丰年还能从地主家挣到点粮食,一旦碰到灾年,可能吃饭都是问题。久而久之,势必会激起民变。
后来高翰文作为棉商给朝廷准备了用于和谈的十万匹棉布,谈到经营棉布的分成问题:土地所有者(基本都是有官员背景的家庭)六成;朝廷三成;棉农一成。如果改稻为桑成功,分成估计也跟这差不多。可能有人会说能分一成也不错啊,够吃饭不就行了?
短期可以,长期不行。第一,中国老百姓对于土地种粮食的执念非常之深,尤其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同样要上税,种棉桑还得去买粮食,官府和商人肯定又会从中作梗赚差价,你说老百姓更愿意种粮食还是种棉桑?第二,改稻为桑是基于朝廷同西洋谈成了五十万匹的丝绸生意,所以不得不压榨粮农种桑,可一旦这个生意因为政治或者外交什么原因做不成了那又怎么办呢?百姓产出来的丝还能卖出合适的价格吗?这期间的损失又谁来赔偿呢?第三,退一万步说,就算百姓种桑可以正常生活,日子过得也还算滋润。可如果碰到灾年怎么办,粮食不够了肯定涨价,税负又还在那儿,那不就是逼着百姓卖土地吗?
因此,老百姓拒绝改稻为桑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的。胡宗宪的三年实施也是对的,逼到一年实行,只能毁堤淹田,之后就是被人抓住把柄,整个严党都毁于一旦。
第二个原因,党争。其实自从海瑞王用汲被派到浙江之后,浙江就已经是党争的明牌之地了。表面上看,海瑞是实心用事,无党无派。可第一,实心用事就是为什么海瑞能被调到浙江的原因,而且实心用事就足够上面的人拿来对付严党了;第二,正如后来胡宗宪跟海瑞所说,你一个小小的七品官,之所以能够搅起那么大的波澜,是因为有人想让你搅起波澜。从结果来看,如果不是横里杀出一个海瑞,死死揪着毁堤淹田,私放倭寇(注意,海瑞并没有直接攻击改稻为桑的政策本身),郑泌昌何茂才不至于掉了脑袋,杨金水也不会装疯。这些负责人一倒,改稻为桑自然也就办不成了。
后来,严世蕃在紫禁城的道上和高拱张居正大吵:我们在前面堵窟窿,你们却在后面使绊子。搅吧搅吧,总有一天大明朝会被你们搅没了。严世蕃站在他的角度这句话说得没有问题,而且从后面赵贞吉谭伦接任浙江后,五十万匹丝绸依然没织够,可以看出,论做事,清流派不一定就比严党更行。党政徒加了内耗,可并没有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三点,严党用人不力。其实说实话,郑泌昌何茂才两个人作为严党的官僚是称职的,严世蕃更不用说,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是基于自己所在阵营的利益,大部分都符合逻辑。比如毁堤淹田目的是更快地执行改稻为桑,比如私放倭寇趁机抓捕反抗政策的百姓,以及准备直接除掉海瑞,这些事从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而言都没有问题。只不过在执行层面,或因为对手太强,或因为运气,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杨金水的道行那么高,还有宫里护着,不照样只能靠装疯才保住一条命吗?
郑泌昌何茂才不行是相对于胡宗宪来说的,如果真按胡宗宪分期三年的实施方案来做,改稻为桑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只不过严嵩老了,严世蕃做事又有太急,当然国库对银子的需求也比较急。最后胡宗宪只能被晾在一边,不过从后面胡宗宪出兵保护海瑞来看,胡宗宪对于一年之内实施政策自始至终都不同意。
上一篇: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为什么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却达到920亿光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